□惠铭生
国资委网站日前公布了中央企业2011年度对外捐赠情况,数据显示,2011年有108家中央企业发生对外捐赠支出,累计支出总金额为37.70亿元。同支出高达37亿的捐赠相比,央企收入用于社保和就业的支出仅5100万元,前者为后者的73倍。(6月17日网易财经报道)
最近一段时间,关于延迟退休年龄问题,在网络热炒。据权威数据显示:截至2010年,我国养老金缺口1.76万亿元;到2013年,缺口将达到18.3万亿元。据说,推迟退休年龄后,每年可以省下200亿元。
如何填补养老金巨额缺口?在公众眼里,除了延迟退休年龄,还有更多更好的选项可以选择,如改革事业单位、公务员养老退休制度,与企业养老制度“并轨”;加大政府财政补贴,为个人养老金账户“输血”;将更多的央企红利补充养老金账户……
提高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填补社保缺口,多年来,专家学者一直在呼吁,公众一直在期盼。但是,作为共和国的长子——— 央企,是全国人民的企业,其发展成果理应全民共享,人们却常常无法感受到作为“所有人”的荣耀。譬如,数据显示,2011年央企累计实现净利润9173亿元,有108家中央企业发生对外捐赠支出,累计支出总金额为37.70亿元;而用于社保和就业的支出仅为0.5亿元,前者为后者的73倍。这可怜的0.5亿元,相对于9173亿元的净利润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而2012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安排情况显示,社会保障和就业的预算是50亿元,年终执行0.51亿元,执行仅为预算1%。
或许有人辩解:捐赠,也是一种“普惠”。假如为了慈善、扶贫、援助、助学等公益事业而捐赠,那也无可厚非。但是,详细查看一些央企捐赠的流向不难发现,有些捐赠过于“无厘头”。2011年,一些央企将大笔资金捐助给了一些地方行政主管部门。另外,中国石化捐助世锦赛3357多万元;南方电网捐助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4073万元……对此,人们不禁要问:央企捐赠的依据是什么?是有章可循,还是仅凭个别领导的“乱拍脑袋”?拿着“股东”的钱“定向”胡捐乱赠,而对社保这种普惠事业却锱铢必较。如此捐赠显然背离央企“所有人”意愿,难以服众。
相对于乱捐赠,央企的“自利”行为更让人愤懑。尽管央企2011年上缴红利为765亿,但是大部分支出用于央企“体内循环”。0.5亿元的社保支出,较之于央企庞大的资本性支出、费用性支出,也几乎忽略不计,这对央企“所有人”而言,无疑是一种羞辱。
可见,多年来,央企红利一向“厚捐赠”、“喜自利”,唯独“薄普惠”。假如不是乱捐赠,假如不是将钱多用于“体内循环”,每年拿200多亿元填补社保资金、让退休年龄不再延迟,这绝非难事。
随着央企渐次成长为“巨无霸”,如何对之进行有效的监管、让更多的央企红利“普惠”民众,则俨然成为人们心中的焦虑。毕竟如果没有有效的制度安排,央企并不会“天然”地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,其投资、运营的收益也可能与全民福祉无关。但无论如何,既然是“长子”,央企就得多一些担当,比如,能有更多的央企红利“普惠”民众。
|
|